1. 简单百科
  2. 负子蟾

负子蟾

负子蟾(食虫类:Pipa pipa Linnaeus),别名苏里南蟾,为负子蟾科,负子蟾属蛙类。负子蟾是水生蛙类,其体长为5~20厘米,体重为99~159克。头大且呈三角形,眼睛位于头顶,无活动眼睑,嘴巴上方有两个窄窄的鼻孔,口内无齿,无舌;身体扁平,体色为浅棕色,背部有深棕色、褐色或橄榄绿色的的斑点,布满状颗粒,前肢短,有四肢指尖。负子蟾的繁殖较为特殊,幼蟾会直接在母体的背上孵化出来,而不是像其他两栖动物那样在水中孵化。

负子蟾分布于南美,生活在流速缓慢的水道、溪流、混浊的河底池塘、沼泽地或隐藏于潮湿的落叶下,其栖息海拔低于400米。

2014年负子蟾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评估等级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负子蟾体长为5~20厘米,体重为99~159克,头大且呈三角形,眼睛很小,瞳孔较圆,无活动眼睑,位于头顶。嘴巴上方有两个窄窄的鼻孔,口内无齿,无舌。体宽,身体扁平,浅棕色,背部有深棕色、褐色或橄榄绿色的的斑点。布满疵状颗粒。体侧具侧线。两条灰色条纹横穿整个浅色腹部,前肢短而弱,后肢长而有力,擅于游泳。爪子上有如星状附属物的触觉器官。有巨大的,类似鳍状的后足。它们的前肢很短,每个末端都有一个星形器官。这些四肢指尖是负子蟾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征之一。雌性雄性的区别在于泄殖腔的环形肿胀,只有繁殖期才能看到。

负子蟾椎骨后凹型,肋骨在幼体时单独存在,成体时与横突一同作为关节,荐椎同尾骨愈合。前肢指端具有真皮星状结构;后肢趾间有完整的蹊。荐椎前椎骨5~8枚,椎体后凹型,肩带弧固型,蝌蚪期前3枚躯椎有游离短肋,变态后与横突愈合。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负子蟾分布于南美,广泛分布于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合作共和国苏里南、法属圭亚那、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和巴西的南美洲亚马孙河盆地。它还分布在特立尼达岛(Trinidad Island)南部和东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Republic of Trinidad and Tobago)的一些零散地区。

栖息环境

负子蟾生活在流速缓慢的水道、溪流、混浊的河底池塘、沼泽地或隐藏于潮湿的落叶下,其栖息海拔低于400米。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负子蟾终生栖于水中,在长期干旱的情况下,多集中在尚未干涸的水塘内,每隔30分钟就会浮出水面呼吸空气。负子蟾是夜行性动物,在日出和日落时分最为活跃。白天,它们躲在树叶之间或者水下的树叶之间,只有在受到干扰或需要呼吸时才会移动。

社群行为

在野生环境中,负子蟾打斗较少,它们通过叫声来传达其位置和距离,从而拉开距离避免产生矛盾,平时保持安静,彼此依偎在一起,互相不干扰对方。

觅食行为

负子蟾为杂食性动物,它们吃蠕虫、昆虫、甲壳亚门和小鱼,用前肢的手指在池塘底部寻找食物。幼年负子蟾吃无脊椎动物,如水蚤(Daphnia)和颤蚓(Tubifex),它们还会吃掉遇到的任何死去的动物。

负子蟾的进食较为奇特,因其没有舌头,所以它们通过大幅度扩张其口咽腔在其口腔中快速产生负压以吸食猎物,在捕获猎物期间它们可通过调节吸力和前肢运动以响应猎物位置、猎物类型和猎物大小的变化,此外,它的主要器官如舌骨和喉、心脏、肺、肝脏、食道和胃会移动至身体长度的三分之一,为扩大口咽腔提供空间、它们爪子上如星状附属物的触觉器官也可辅助其捕食

生长繁殖

繁殖交配

负子蟾平均寿命为6.8年,它们的繁殖一般在气温上升且水位上涨时进行,在积满雨水的水塘和凹地水坑内交配、产卵。繁殖期雄蟾靠咬合喉咙中的一块骨头(舌骨)在水下发出声音以求偶,未准备好的雌蟾会颤抖以拒绝交配。当雄蟾发现有意的雌蟾时,会用双臂抓住雌蟾的背部,进行抱合(指雌的蛙或蟾产卵于水时雄的蛙或蟾抱合排精的求偶行动)。

繁殖期也会出现雄性间的求偶竞争,雄性负子蟾会将鼻部压在另一只雄蛙的胸部或喉部上。发生冲突,两只雄蛙会互相发出类似求偶时发出的“咔哒”声,当双方距离较近,互相用前肢竞争,以其中一只雄蛙咬住另外一只结束战斗。

产卵授精

雄性负子蟾会用前肢缠绕住雌性的后肢,紧紧地抱住雌性一起垂直翻转,雌性每次产3~10个卵,重复15~18次,共计产卵约100枚。经过翻滚,当雄蟾背部朝下时,卵正好产在雄蟾腹部方便其授精,受精卵再滚至雌性的背上。交配会在水下进行,只有缺氧了它们才会一起游到水面上呼吸空气。

产卵期间雌蟾背面皮肤软化似海绵状,其泄殖腔壁伸到外面形成管状产卵带,弯曲达于背上,形成类似莲蓬状的育房,雄蟾在雌蟾背上压着产卵带,把卵挤出,压入海绵状皮肤的小窝中,覆以胶质,卵子迅速渗透到雌性的背部皮肤,卵裂在卵子完全被皮肤覆盖之前便开始了,24小时内,卵已经被完全包裹。从外面只能观察到皮肤表面的小孔,每个小孔对应一个卵室。随着胚胎的发育,皮肤变得越来越厚以容纳卵,雌蟾产在背部的卵有50~100个。

生长

受精卵会在雌蟾的背部小窝上经历一系列变化,包括蝌蚪阶段也是在雌蟾背上的育儿室里度过的,小窝的壁通过微血管网分泌出必要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发育过程中,幼蟾长出临时的尾巴,用来吸收氧气,12~20周后,幼蟾发育成无尾扁蛙,形状与成年负子蟾很像,不过体长只有2厘米,幼蟾直至发育成雏蟾才从“育房”中出来。在产下幼蟾后,母亲背部的薄层皮肤会脱落,迎接下一次繁殖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止2014年负子蟾在其分布范围内种群数量是稳定的。

保护等级

2014年负子蟾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评估等级为无危(LC)。

致危因素

负子蟾没有受到严重的威胁,通常是受到由于伐木、农业扩张和人类居住而造成的栖息地丧失和退化的影响。

与人类关系

繁殖期负雌性子蟾背部类似莲蓬状的育房,可能会引起密集恐惧症人群的反感。

参考资料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iucnredlist.2023-04-24

负子蟾.itis.2024-08-07

负子蟾.animaldiversity.2023-04-24

负子蟾.nationalgeographic.2023-04-24

..2023-04-24

7 Facts about Surinam Toads: They Give Birth through the Skin of Their Back - Odd Facts.ofacts.2023-04-24

..2023-04-24

..2023-04-24

..2023-04-24

..2023-04-24

"Do you have trypophobia? Unofficial phobia might make your skin crawl".blog.seattlepi.2023-04-24